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之窗 > 详细内容

教研之窗

读懂幼儿,支持学习
​——记吴中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专题研讨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7 07: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更好的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切实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4月24日,吴中区课程游戏化A、B联盟幼儿园成员欢聚吴中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主题为《读懂幼儿,支持学习》的专题研讨活动。

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早期教育》薛菁华主编、单磊编辑、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杨舒菡老师,吴中区课程游戏化A、B联盟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

一、思辨:案例分享,走进儿童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读懂幼儿,支持学习》,围绕这个主题 ,来自度假区舟山实验幼儿园、吴中实验幼儿园、木渎范仲淹实验幼儿园三所幼儿园的三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课程故分享。现场老师们跟随生动的案例,走进孩子的世界。

度假区舟山实验幼儿园  胡倩

主题:《我们是大山的孩子——在自然的滋养中成长》

吴中实验幼儿园   高心蔚

主题:《问题链:跟随幼儿一起探究——以项目活动《制作皮影》为例》


木渎范仲淹实验幼儿园  沈丹萍

主题:《今晚幼儿园真热闹》


二、追问:思维碰撞,聚焦问题

分享结束后,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在实施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

课程本是从孩子中来,发掘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但在实施开展过程中会发现逐渐只有部分幼儿仍积极参与,也有幼儿会出现兴趣缺乏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基于这样的情况,班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是要转变为小组参与继续推进还是要及时终止,再发掘新主题呢? 

困惑二:

评估指南B7,23提到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老师们在做班本微课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偏向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很难做到五大领域有机整合。有时候为了凑这个五大领域,教师会故意介入引入其他领域内容。要“自然地有机整合各领域,关注到幼儿的整体性”,目前还不知如何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困惑三:

《评估指南》B8,29中提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对于我们新上岗的教师,有时候真的很难识别和抓住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请专家支招!

随后,现场老师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分组研讨。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共鸣和见解。

三、引领:专家解惑,赋能提升

最后,现场专家针对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读和解答,帮助老师答疑解惑、引领方向。

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杨舒菡老师: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追随儿童,还是顺势而为,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教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首先关注儿童,用儿童的视角选择课程内容,用儿童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从倾听到读懂和理解儿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要层层推进,理清逻辑关系,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希望老师们多读书,提高自身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能力。

《早期教育》单磊编辑:

从三位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发现了转变:从孩子是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随着活动的展开,每个孩子兴趣的起落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对于偶发的教育契机的判断,是需要教师根据和孩子互动的经验和对《指南》的熟悉度进行链接,大胆尝试。

《早期教育》薛菁华主编:

1.任何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同频共振,我们要进行价值判断,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延续或终止。

2.我们要厘清概念:3-6岁孩子的学习就是一个整体。因此要促进孩子学习整体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拼凑学科,一条经验的达成可能要通过五大领域的综合实现,也有可能是某一个领域就能完成。

3.教师是否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能不能做价值判断,需要把《指南》、《纲要》读通、读深,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学无止境,研思不停。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师来说:解读幼儿,支持学习是我们重要的专业能力。老师们在思辨、追问和引领中共研、共进、共成长。本次活动是一次分享智慧、收获经验的盛会,是一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修行。愿我们在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路上携手同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